黑龙江一位姓陶的老板最近有点烦:他花5万元“坑位费”请了一个“千万粉丝”网红带货自家啤酒,又主动让出20%销售佣金,结果最后只成交了1单。
“5万元坑位费”“千万粉丝网红”与“1单成交量”的闹心反差,像一根尖锐的针,不仅刺伤了陶先生的心,也戳破了裹着流量神话的带货网红的虚假泡沫。
网红直播带货,直观、高效,直接将流量转化为销量。少数网红和直播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,故意设置“流量陷阱”,将“触网”不深的小商户当成“韭菜”收割,引发大量矛盾纠纷,破坏网络生态,给行业发展蒙上阴影。
河南商丘的薛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8月,他与一名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合作销售运动鞋。这位网红的商务人员承诺:降价至69.9元必爆单、保底售出2万双。
看了网红本人的授权视频和之前的直播数据后,薛先生信心满满地支付了5万元“坑位费”,并按要求备足上百万元的货品。让薛先生惊掉大牙的是,直播结束后,实际仅成交58双,不足对方承诺量的0.3%。
黑龙江啤酒经销商陶先生遭遇的就是这种情形。千万粉丝网红承诺:“直播5到8分钟”“售出6000至8000单啤酒”。陶先生支付了5万元“坑位费”和20%的佣金,最后的结果是直播仅仅持续了90多秒,最终真实成交也只有1单。
面对薛先生、陶先生的不满和退费要求,网红的商务人员以“合同未承诺销量”进行搪塞,而“千万粉丝网红”干脆称,“不保单不保量,仅收出场费”“有问题请找第三方中介公司解决”。
目前,薛先生、陶先生正和有同样遭遇的商户一起,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,同当事网红和网红商务方面接洽,积极维护权益。
市场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,12315平台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.2万件,同比增长19.3%。其中,短视频类直播平台的投诉举报,更是飙升48.8%。
薛先生至今困惑不解的是:签约之前对方展示的带货数据明明很亮眼,网红给自己带货时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有“10万+”,显示也“热卖”了上千单。为何就自己的实际销量与签约前展示的带货数据如此悬殊?
熟悉网络带货的人都知道,一些亮眼的数据并不可靠。网红的“千万粉丝”,可能只是花钱购买的死粉;直播时的在线人数,可能是“水军”服务或技术手段的结果;热卖了“上千单”,或许只是平台统计的链接点击人次;成交数据当中,有不少下单后又迅速退单……
一些急于打开销路的中小商户,往往对网红和机构方面出示的数据并不具备识别能力。面对“千万粉丝”“过往爆款”等光鲜数据,容易被“流量神话”迷惑。而个别网红和机构,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,诱骗中小商户签下明显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带货合同。
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,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、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;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》也明确规定,直播间运营者、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,不得虚构或者篡改交易、关注度、浏览量、点赞量等数据流量造假。
购买虚假粉丝、操控直播数据、雇佣团队刷单等行为,不仅违背商业诚信,更触碰法律红线。
直播带货平台理应守好数据流量的审核关口。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,让直播页面展示的数据更加真实,更加贴近市场需求,更加具体易懂,为直播带货合同提供可信可靠的数据支撑,为行业发展夯实数据底座。
相关部门要因应市场变化,瞄准行业乱象针对性出台管理办法,完善直播电商监管制度,同时加强指导监督,严格执法检查,对缺乏诚信的虚假宣传、数据造假等行业乱象重拳出击。
作为商家也要理性看待直播带货,破除“流量迷信”。选择合作对象时不仅要看粉丝量,更要考察过往带货的真实效果和用户评价,并将涉及自身权益的关键内容明确写入合同,减少口头约定带来的风险。
直播带货是新业态,但本质还是商品交易,离不开诚信的核心原则。唯有监管不缺位、平台有担当、行业守底线、商家明理性,才能让直播带货摆脱“流量陷阱”困扰,真正发挥连接供需、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