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在柘林镇华亭村村委会南侧的一片树林,原本掩映在树叶中的果子,已经逐渐成熟变红。一串串簇拥在枝头的红色果实,像极了荔枝,让一些路过或前来游玩的“吃货”垂涎三尺。
这是柘树所结的果实——柘果,它也叫山荔枝、野荔枝。柘果喜欢在温暖的气候中生长。柘树通常5至6月开花,6至7月结果,而柘果完全成熟则要到10月底至11月上旬。成熟后的柘果呈橙红色,个头和荔枝相差无几,但柘果没有果皮和外壳,它的果实是一瓣儿一瓣儿的,瓣与瓣之间带有间隙,且柘果的中央是没有硬核的,只有每个小果粒内的细籽,吃起来水分充盈,口感糯糯绵绵,还有丝丝甜味沁人心脾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柘林镇”这个名字,相传正源于历史上此地柘树成林的景象。
记者了解到,柘树是桑科柘属植物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柘树的木材心部呈黄色,可作为天然的黄色染料。在古代,黄色是帝王的专属颜色,龙袍的金黄色便是由柘木的染料染就。因此,柘树也相传为“帝王之木”。
除了作为染料,柘木本身质地坚韧细腻,色泽金黄,是制作弓箭和高档家具的优质材料。另外,柘树的枝条质地坚硬,上面布满尖刺,抽打起来,不容易损坏。因此,当地也相传,柘树是历史上柘林人民抗击倭寇所种植的“防护林”。
柘果。沈思怡 摄
近年来,柘树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“这种树生长缓慢,且树枝上有很多刺,最长的近2厘米,很尖锐。那时候,农村人都不愿意把它当做柴火使用,怕被它刺伤。估计是觉得柘树没有价值,越来越多地遭到砍伐,后来就慢慢没了。”今年73岁的华亭村村民盛四明说。
不过,2017年,华亭村从外地引进种植了一批柘树,目前有28棵较大的树木。在它们的周围,自然长出了近百棵小树苗。华亭村党总支书记金晓燕说,之所以引进柘树,一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柘林镇的历史、留住乡愁,二是柘树质地坚韧,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品格。
如今,随着柘树逐渐成林,华亭村后续也将围绕这一极具当地文化意义的树种,探索开发特色产品:柘果干、柘果茶、柘木文创等。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这种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树木,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。”金晓燕说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