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台电器、一部手机,各种服务和功能层出不穷,许多老人却无法享受。界面繁杂,操作困难,成了将老人割裂于数字时代之外的罪魁祸首。有些产品虽然推出了适老模式,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。面对“数字化困境”,有的老人想自行摸索破局,但却会遭遇各种问题。从今日起,北京晚报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携手关注数字适老化,希望能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。
电器
功能冗余 老人想要“简单直接”
先用黑色遥控器开机,等广告过去,按一次上,四次左,一次下,一次右,一次下,按确定,再换白色遥控器看电视……这样的操作,年近八十的刘阿姨已经重复了好几年。中间但凡有一次按错或者没按准,都无法跳到她想看的直播频道,只能关机开机再来一次。
刘阿姨的眼神并不是太好,之前家人曾经教过她,需要先在开机主页上选到“信号源”这一项,再选“HDMI 2”这一栏就能看电视。但因为智能电视的系统主页过于繁杂,刘阿姨根本看不清自己选的是什么项目,只能用笨办法把按键过程给记下来。后来家里请了保姆,调出直播频道这项任务落在了保姆的身上,刘阿姨也算省了一件“麻烦事”。
尽管智能电视里搭载了各种影音软件,其中有各种节目可以观看,但刘阿姨一方面兴趣不高,另一方面,想要看特定的节目,需要在电视里打出节目名称。但这种“高端操作”,连保姆都不太会,更不用说刘阿姨自己了。
取消开机主页功能,打开就能看直播,是刘阿姨最大的诉求。事实上,这项操作通过电视设置是可以完成的,只不过她和保姆都不太会。记者在系统主页找到了代表设置的齿轮图标,在开机设定一栏里,将“主页”切换为“信号源”,之后再次开机,电视就直接切到了直播频道。记者操作的过程,刘阿姨并不太懂,但之后的“成果”,让她大感惊讶。困扰多年的问题,解决办法竟然就藏在主页的角落里,但如果不是记者的帮忙,她恐怕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操作。
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团体标准《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》中提到,智能电视可以设置适合老年人观看的“简捷模式”,应该在电视开机时就让用户进行选择。记者在刘阿姨家的电视上,也找到了更换模式的功能,但与之前的“设置”一样,都以图标的形式藏在相对隐蔽的角落,并不是开机就能直接选择。对于老人来说,想要找到它实在有点困难。
而即使切换到了系统的“长辈模式”,界面相比原来确实简化了一些,但对于刘阿姨来说,仍然是“花花绿绿一大片”,根本不知道现在选定的是哪项内容。更为尴尬的是,在这个模式中就没有进入直播频道的选项。
功能冗余用不上,操作方面还徒增困难,74岁的胡大爷对于家里的微波炉也有类似的烦恼。这台微波炉是孩子几年前帮他换的,当初说是“功能齐全”,既能热牛奶豆浆,又能解冻饺子,但胡大爷一次都没用过。甚至连最基本的加热,他也是学了很久才学会。“以前拧一下就开始加热,多方便啊。现在全变成按的了,还容易按错。”
胡大爷怀念的“旋钮式”微波炉,现如今已不是一些品牌的主流产品。在南三环附近的一家电器商场,记者在一家品牌店看到了九款微波炉,其中八款是触屏式,唯一的一款旋钮式被放在最下方的角落。而在另一家电器店,干脆就不售卖旋钮式的微波炉。
电视也是类似的情况,记者询问多个品牌店的销售人员,有没有不带主页功能的“传统电视”,得到的回复都是没有。至于老人使用电视有困难,销售们推荐的也都是主页里的“简易模式”或“长辈模式”,但有些模式的简化程度有限,连记者都觉得依然有些复杂。还有销售会推荐电视的语音交互功能,但记者试用后发现,电视的“理解能力”有待提高,比如记者说了“看电视”和“看直播”两个指令,前者稀里糊涂地转到了一个不认识的网络电视剧,后者则自动下载了一个直播软件,并不是转到信号源的选择页面。
手机
想要尝试 总会闹出各种“乌龙”
胡大爷连家里的电器使用起来都有困难,想要使用智能手机就更是“天方夜谭”了。孩子曾给他买过一台智能手机,但在年轻人看来无比简单的各种操作,他怎么也学不会,最后还是用了一部只能拨打电话的老年机。现如今,他的生活几乎与网络和智能绝缘,买菜去菜市场买,生病去医院现场挂号,水电气费要么让孩子代缴,要么自己去线下网点缴费……
有的老人甘于传统,也有的老人愿意去尝试新事物,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问题。73岁的李阿姨使用的就是智能手机,家人教过她一些基本操作,现在她收发微信,看短视频都还算熟练,但在自己摸索新功能时,李阿姨也闹过不少乌龙。
“有个长按扫码的功能,我总是搞错。”李阿姨曾经看过一篇教老人用手机的文章,其中有好几项方便老人使用手机的简易功能。其中之一就是快速扫码,文章说,直接在主页上长按微信的图标,就能出现扫码选项。
在家里试过一次之后,李阿姨发现确实方便。一次外出买东西,她想到用这个功能扫码支付,可那一回不知怎么,长按后并没有出现扫码选项,按着按着反倒把微信给按没了,给李阿姨急得够呛,后来在商贩的帮忙下才恢复。
之后李阿姨问了别人才知道,原来长按时,对手指的“稳定度”还有要求,必须按得够准,时间够长,才能出现扫码选项。如果按的过程中手指出现抖动,就容易变成移动和删除功能,这也是她把微信给弄没的原因。在李阿姨看来,这种所谓的简易操作,不但没有给老人带来便利,反而造成了麻烦,设计上很不合理。
用手机遭遇困扰的还有68岁的白阿姨,因为想用手机查天气,白阿姨从应用商店下载了一个“天气预报”App,没想到却带来了一连串的麻烦。这款App,无论是刚点进去时的加载过程,还是使用过程中,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给你推送广告,白阿姨也不知道该如何关闭,稍微一点歪,就会跳转到其他App的下载页面。
“不知道因为那个天气预报,我又下了多少个没用的东西,弄得手机都经常死机。”最后实在没办法,白阿姨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删掉了一众垃圾App,手机这才变得“清爽”一些。
在白阿姨的“指点”下,记者找到了之前她下载的那款天气预报App,刚点进去就让人大跌眼镜。这款软件似乎就是奔着广告而来的,第一次进入时弹出了一个通知,如果想要去除广告,要花1元钱开通VIP功能,而且还是连续包月扣费。白阿姨似乎选择的是“不开通并保留广告”,这才导致了广告铺天盖地的后果。
记者手记
平台的套路能否少一点
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,有不止一位老人说,自己很担心在手机里用钱,生怕哪天因为操作不当,钱被别人给骗走。为此,有的老人不敢在手机里绑银行卡,用的钱也都是儿女转来的零钱,还有的老人甚至都没开通手机里的支付功能。
老人的担心并非毫无缘由,自认手机用得还不错的李阿姨,也曾在网购时“翻过车”。她有一款常用的网购App,不知哪一次系统更新,突然多出了一个先用后付的功能。不明就里的李阿姨,看到结算时显示的0元,还以为是平台在做什么活动,一下子下单了好几样商品,可之后系统发来的支付凭证,才让李阿姨明白了其中的门道,再次查看支付页才发现,在0元下方的一行小字才是商品真正的价格。好在买的东西价格都不算贵,东西也还算用得上,但李阿姨一想起平台的套路,总觉得有点坑人。
不同的平台,套路也并不一样。有的是在支付时默认选择“先用后付”,有的则是给先消费后还款的支付方式打上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优惠,吸引用户开通相关功能。老人如果辨别不清,很容易在消费时产生疑惑。
还有的平台,是通过送福利的方式,来引诱老人进一步消费。70岁的金阿姨,每天都会在微信里收到某电信运营商发来的签到提醒,可签了好几次,她也不知道话费应该如何兑换,反倒是不小心点到过好几次签到页面的广告,里面有各种花钱开通会员的服务,好在金阿姨搞不清楚那些会员服务究竟是什么意思,最后并没有付费。
一些年轻人看来十分简单的操作,老人并不会用。一些年轻人看来再明显不过的套路,老人却很容易“掉坑”。希望平台的套路能少一点,对老人友好一点,不要打击他们使用智能设备的积极性,也不要让他们对“智能”和“数字”产生恐惧与不信任。
(北京日报)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