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云南频道
人民网记者 符皓
一场明星演唱会,能吸引数以万计的粉丝参加,对此,大众早已司空见惯。但若是一场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歌会,也能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到场观看,很多人不一定会相信。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,就有这样一场万人参与的民间歌会——石宝山歌会。
2025年剑川县石宝山歌会开唱仪式现场。董孟良摄
就在9月中下旬,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在剑川县石宝山开唱。几天时间里,来自剑川县及滇西北其他县市的白族群众,成群结队身着民族盛装,跋山涉水赶赴石宝山,或弹弦对调、或对歌赛歌……现场热闹非凡。
究竟有多热闹?有参与者这样描述:“万人对歌,白曲盈谷,山欢水笑,纵歌纵情……”
这样的盛况,经年累月,已流传上千年。早在唐代的《蛮书》里就有记载:“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,吹壶卢笙,或吹树叶,声韵之中,皆寄情言,用相呼召。”
石宝山歌会,何以能流传千年?在石宝山脚下的石龙村,可以找到线索。
每年的石宝山歌会,从开唱仪式的表演,到各个场地的对歌,石龙村的村民是绝对的主力。走进石龙村,光看村容村貌,跟滇西北的其他村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。随机与村民攀谈,看到陌生人的村民还有些拘谨,不善言辞。但这只是表象,一谈起对歌,男女老幼来了兴致。
“以前我年年都去石宝山参加对歌。”81岁的石龙村村民张家桥,从18岁就开始参加对歌,自此延续数十年。如今,年迈的她去不了歌会现场,但开口唱起歌来,收放自如,脸上满是笑容。
走在村道上,即便是小孩,也能弹着三弦用白族话唱出来:“白月亮呀白姐姐,白姐身穿漂白衣,白绣花鞋穿脚上……”
石龙村航拍。董孟良摄
石龙村为啥男女老幼都爱唱歌?
“从小听着父母唱歌,父母就是启蒙老师。”56岁的石宝山歌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根繁介绍,小时候,除了过年过节,村民平时在田间地头劳作、上山放牧,兴致一来,都会引吭高歌。“在石宝山,跟村民打招呼,他不一定理你,但用白族调唱,马上就会有人回应。”
一唱一和,这便是石宝山歌会上最受人欢迎的对歌。对歌往往是男女对唱,对歌的歌词都是即兴发挥,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产生活,主题既可以是两情相悦的心意表达,也可以是相互打趣对方的逗乐。
因此,对歌会也是一场赛歌会,既考验歌手的临场应变能力,也考验歌手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炼能力。“对歌是双方实力的PK,如果旗鼓相当,只要愿意,可以对上几天几夜。”作为村里的实力唱将,李根繁是当地有名的“歌王”,在村中享有盛誉。
浓厚的音乐氛围,也让石龙村人走出了一批在云南颇负盛名的民族歌手:小阿鹏、白人兄弟组合中的董禄龙……
植根于生产生活的情感表达,唱歌既是生活,也是荣誉,这或许就是石宝山歌会得以延续千年的奥秘。2008年6月,石宝山歌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董禄龙在教村里的小孩弹唱。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
新的时代环境下,不可否认的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外走,参与石宝山歌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不过,石宝山歌会的传承,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延续。
35岁的董禄龙,早年走南闯北,四处表演白族歌舞。这些年回到村里,主动担起教村里的小孩学习白族歌曲弹唱的重任。同时,他将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传统的《泥鳅调》《背盐调》等白族歌曲中。“歌词没有改,编曲经过调整,歌曲就有了新的韵味。”他说。
同样35岁的小阿鹏,则根据小时候生活场景创作了《放猪情歌》,在网络上广为流传。“要让更多的人喜欢,必须要创新。”小阿鹏说,他想通过创作好玩生动的白语歌曲,保留白族调的精髓,既吸引本地群众,也让外地人喜欢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